从儿时起,梦想的种子便开始在张国平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从小经常帮着父母一起干农活,看着辛勤劳动的父母,张国平的心中有着一个念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学到更多的知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家乡的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张国平说,假如没有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支持,没有父母的鼓励,就不会有他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
在他的记忆中,由于家乡的经济条件极为有限,村里许多孩子的受教育水平仅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慢慢的变多的孩子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而张国平也不负众望,家中人口多、家庭条件贫困的他通过不断的努力,于2016年通过国家贫困专项计划,考入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清华园开启了新的人生,后又在研究生阶段来到深圳,在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继续电气工程方向的深造。
在研究生阶段,张国平作为华南湿热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承担湿热下环氧树脂的性能评价和干式空心电抗器环境适应性检测与评价技术探讨研究课题。“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电力系统易发生故障,影响区域供电。我们课题组致力于研究设备的故障机理、检验测试手段以及对设备的应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张国平表示,刚开始接触负责的项目时,自己对该领域所知甚少,也不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具体开展研究。他坦言,这样的一个过程非常难熬,他也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刚开始接触课题时,我对环氧树脂和干式空心电抗器了解较少。说实话,直到快研三的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真正了解了有关问题的本质,真正透彻领悟了个人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为了将自己的课题做深做透,张国平在研究过程中大量地阅读文献、做实验,并开展相关实地调研。张国平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有着很大不同,本科阶段更多以上课为主,而研究生除了上课,更侧重于完成科研项目或课题,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不仅要制定合理的计划,更要主动钻研和攻破新的难题。“做课题的时候,导师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一些思路和方向上的引导,许多时候我们应该独立探索,这样的一个过程与本科时期的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我们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也比本科阶段更加深入了。”
给笔者以深刻印象的,是张国平的用心和踏实。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学习天赋,张国并不是所谓的“天选之子”。大一入学时,他的成绩在系里排在倒数第三。在他默默的努力下,学习成绩逐步的提升,最终他在大三结束时顺利获得了保研资格。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最初的面对科研不知从何做起,到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张国平并没什么所谓的“制胜秘诀”,有的是默默坚持和不断尝试。
看着张国平的不断成长,身为导师的贾志东研究员倍感欣慰。贾志东表示,自己也在陪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新的启发。“我在国平身上看到了一种特别宝贵的精神,他也让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认知。学生的成长并不仅限于其天资聪颖,更难能可贵的是精神品质。”贾志东说道,从最初的“小白”到项目组里的“标杆”,张国平三年间的科研能力和领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并顺利完成南方电网的重点项目。“比起天赋异禀,我从国平的身上看到了‘勤能补拙’的重要性。”
贾志东对张国平最深的印象,是他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在科研中,他不会轻易放弃任何“难啃的骨头”。“面对困难,他从不抱怨,更不会耍小聪明,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事。”贾志东还说,张国平在团队工作中越来越成熟稳重,不仅敢于积极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懂得谦让和给予,会主动把一些机会让给学弟。
在张国平的心目中,贾老师严厉而又温暖,“在我科研项目开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贾老师不仅给予了很大的包容度,也总能给出很具有指导性、直切要害的建议。”给张国平以深刻启发的,是导师对其科学研究要“接地气”的教诲。“贾老师平时一直强调科研成果的可应用性,切忌空谈。在他的指导下,我做项目研究时很关注实用性,也多次去过现场调研。正是在这个深入实地实践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抓住了‘痛点’,让我们的研究内容更加‘接地气’。”
除了科研进展外,导师对同学们生活上的关心也让张国平深受感动。“贾老师看了我的助学金申请表,得知我家庭条件有些困难后,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不管有什么困难都及时跟他说,老师会想办法尽可能地为我提供支持。这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原来导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
“没有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我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在采访中,张国平不止一次地提到,自己在求学生涯中受到了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全方位基础性帮助。他总说,自己是幸运的,虽然生在山区,却能有机会走向更辽阔的天地。而他也不愿辜负这些温暖的馈赠,不愿辜负社会和学校的期望。在校期间,张国平多次通过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方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他的自愿献血量累计达到1000mL,疫情期间曾多次参加协调食堂秩序等相关防疫志愿工作。
张国平说,自己在本科时期参加了学校赴江西的暑期支教,山区的孩子们质朴、单纯,因山区条件贫困,许多孩子能够接触到的社会资源也极其有限,这与自己的童年极为相似的境遇,让张国平感触颇深,他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虽然我只和他们一起相处了一个月,也并没有能够教给孩子们特别多的东西,但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们未来也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勇于改变自身的命运,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在清华度过了七年的求学时光,张国平毕业后选择回到青海,就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我本科和硕士的专业领域都是电气工程,我希望能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选择了专业对口的电网公司。”张国平表示,虽然自己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课题侧重于湿热的南方环境,但是自己在研究中培养的逻辑思维和科研方法却是可以一脉相通的。“尽管青海和广东的自然环境不同,但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用到研究生课题中的逻辑和方法,举一反三,为家乡解决实际问题。”
“不要出错。”这是张国平对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我主要负责电力系统中的调度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身为一名一线工作人员,我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自身的工作技能,同时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别出错,这是我的责任。”
张国平表示,随着祖国的不断强盛以及政府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力度,家乡慢慢的变多的家庭重视起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在过去,许多家庭因各方面条件有限,只能把孩子送到就近的村子里读书,孩子们也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提早辍学。“我在即将高中毕业的时候,发现家乡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了,也有更多学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学校。”
上大学以后,张国平每逢假期回到家乡,都会发现新的变化。“曾经,我的家乡是没有高速公路的。近几年,我发现家乡年年都会增加新修的公路,旅游业也发展得慢慢的变好,新增了许多漂亮的旅游景点。”
看着家乡的建设一天比一天好,张国平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虽然我个人的力量还很薄弱,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将在清华的所学所得带回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青海的发展尽一份力。我希望见证家乡的建设变得更好、更美,我希望让中国、让全世界看到不一样的青海、不一样的西北。”
- 上一篇: 【48812】【先进典型】游书均的电缘传奇
- 下一篇: 干式空心电抗器原理及工艺